信誼幼兒文學獎走過30個年頭,兒童文學評論家柯倩華回憶,辦這個獎的過程非常辛苦,但認為「有一天突然出現一顆閃耀的星星,那我們的世界就不一樣了」,抱持著這種信念,信誼幼兒文學獎始終堅持舉辦,無論環境如何改變都不放棄初衷。柯倩華說,「舉辦一個文學獎真的非常辛苦,你搭建一個專業舞台,讓創作者在上面表演,但是它是有風險的。萬一沒有人來表演,或是表現不如預期?」但他堅信「這是創造歷史,而寫歷史是要有代價的,因為我們不是爭一時而是看千秋,不管當下環境是怎樣,都不能左右這件事情。」.inline-ad { position: relative; overflow: hidden; box-sizing: border-box; }

.inline-ad div { margin: auto; text-align: center; }

.inline-ad iframe { margin: auto; display: block; /*width: auto !important;*/ }

.inline-ad div[id^=google_ads_iframe] {

大發網 padding: 50px 0 30px;

}

.inline-ad div[id^=google_ads_iframe]:before {

content: "推薦";

font-size:13px;

color:#999;

text-align:left;

border-top: 1px solid #d9d9d9;

width: 100%;

position: absolute;

top: 15px;

left: 0;

padding-top: 5px;

}

.inline-ad div[id^=google_ads_iframe]:after {

content: "";

border-bottom: 1px solid #d9d9d9;通博娛樂城

width: 100%;

甜心百家樂 position: absolute;

bottom: 15px;

left: 0;I88娛樂城

}

.innity-apps-reset { padding: 0 0 30px !important;}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,當年也曾參與籌辦信誼幼兒文學獎,他說,「我記得第一年看稿時,那時來的稿件大多不是圖畫書,而是以為只要是寫和小孩有關的文章就寄過來」,因為當年沒幾個人對「圖畫書、繪本」有清楚概念,不過為了找到那顆「閃耀的星星」,每年仍會邀請各領域評審參與,例如從幼兒教育、語言發展、閱讀推廣、文學、美術設計、童書編輯等各種角度,組成專業評審團。擔任過評審的圖畫書創作者何耘之說,「評審過程你不知道創作者是80歲還是18歲,只是全心全力的看每件作品,你可以看到不同世代的原始創作面貌,不管作者是誰,純粹只是看作品。」第5屆圖畫書創作佳作獎得主李瑾倫,透露當初參加比賽的原因,「那時候繪本很少,我想畫、也想出一本圖畫書,所以想參加一個比賽肯定自己的創作,我想這應該是出書最直接的方法」,而信誼幼兒文學獎是當時、也是現在唯一的圖畫書創作獎。李瑾倫當時以《23》(當時命名為驚喜)獲獎,第二年更以《子兒,吐吐》得到首獎,給他帶來不小鼓勵,也因為獲得獎金,讓他更能專心從事創作。李瑾倫說,「信誼幼兒文學獎是指標性的圖畫書獎,自己從事文創後更覺得這個獎很不容易,不管環境怎樣改變,過了20年、30年它一直都在那裡,給了創作人一個陪伴,創作有一個目標,一個方向。」出版《劍獅出巡》系列的圖畫書創作者劉如桂,2003年開始每一年都持續投稿,2007年終於以「豬血湯,好吃的豬血湯來了」獲得佳作,第二年又做了一本跟在地文化有關的《劍獅出巡》再度獲得佳作獎,並陸續創作《劍獅擒魚》、《劍獅祈福》,劉如桂說,「信誼幼兒文學獎算是一個激勵自己不斷創作的動力,即使出書了,我還是想繼續再參加。我想這個獎對我們創作者最大的影響,便是讓我們有動力要繼續做兒童書。」2006年以《請問一下,踩得到底嗎?》獲首獎的劉旭恭現專心從事創作,他說,「我們很容易看到檯面上傑出的創作者,其實獎的背後有更多更多落選者,這些落選作品會回到社會底層,形成一種對文化、對藝術的養分,成為支撐獎項最大的力量。我覺得這就是文學獎最深層的意義,他的重點不只是挖掘優秀作品,而是鼓勵大家創作、持續創作。」信誼基金會為慶祝信誼幼兒文學獎30歲,將得獎作品《劍獅出巡》改編成兒童劇。圖/信誼基金會提供 分享 facebook

8591

arrow
arrow

    newmanqq11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